你喜歡吃海鮮嗎?

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(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, FAO)曾在 2020 年的報告中提到,全球約 34.2% 的魚種遭受不當捕撈、不利魚類永續繁殖。而希望在享用海鮮美味的同時,也能讓海洋生態更永續,「慢魚運動」(Slow Fish)逐漸在國際間受到關注。

慢魚運動:從慢慢吃魚開始

慢魚運動起源於義大利,顧名思義推廣的是「慢慢吃魚」——從了解魚的產地、來源開始,優先選擇在地、當季的海鮮,期望消費者不單是品嚐海鮮,也能尊重、關心海洋生態。

由「慢食」延伸而來的概念,並不是要限制捕魚、食魚,而是邀請消費者去認識海鮮上桌之前,牠們在哪棲息、有著哪些生活習性、如何被捕撈上岸?透過拉近餐桌與海洋的距離,讓消費者多了解關於海生動物的故事,傳遞珍惜海洋資源的理念。

臺灣海鮮選擇指南,慢魚運動的在地實踐

而四面環海的台灣,每人一年平均食用的海鮮約 60 公斤,在享用海鮮之前,或許可以試著了解看看,挑選海鮮有哪些更永續的選擇?

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與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,2021 年共同發布了第五版的《臺灣海鮮選擇指南》,將 94 種海鮮以紅(避免食用)、黃(斟酌食用)、綠(建議食用)燈號標示,我們也依照指南內容,整理出三大參考重點,一起來看看!

參考重點一:遵循底食原則

建議選擇食物鏈底層的小型魚、蝦、貝,考量的是牠們的生活史較短、資源恢復較快。另外,就食安角度而言,也較不建議食用食物鏈頂端的的魚類,因為牠們吃進較多食物、體內也相對容易殘留重金屬、毒物等。

參考《臺灣海鮮選擇指南》,列入建議食用海鮮的食物鏈底層魚種,如:文蛤、白帶魚、台灣鯛魚、台灣鯖魚。

參考重點二:挑選數量較多的魚種

建議選擇洄游性魚類,因為牠們分布範圍廣、數量較多,相較於定棲種,資源恢復較快。而這些常見的洄游性魚類,通常在特定季節會洄游至台灣周邊,也較容易捕獲,因此數量相對多、價格通常也不會太高。

參考《臺灣海鮮選擇指南》,列入建議食用海鮮的數量較多魚種,如:烏尾冬、紅魽。

參考重點三:深入了解「來源」

相較於以野生或養殖作為挑選指標,更建議應該關注海鮮的來源。因為野生或養殖沒有絕對好壞,各有相對永續的選擇。

以野生魚種為例,像是能避免混獲的鰹竿釣,或是以人力拖拉漁網的地曳網,能減少捕獲幼魚,屬相對永續的漁法。如:煙仔虎、巴鰹、正鰹。

而養殖魚類,則建議可以優先選擇植物性餌料飼養的魚類。如:虱目魚、香魚、白蝦。

海洋生物學家發現,部分海生動物的數量已經愈來愈少,期盼能年年有「魚」,購買前再更仔細地選擇,我們也可以藉由消費為永續海洋帶來一些好的改變。

參考資料:台灣海鮮指南

302
綠藤生機 Greenvines

綠藤生機 Greenvines 本文作者


於 2010 年創立,為台灣純淨保養品牌。相信純淨不該盲目信仰天然,而是從中找尋與安全的交集,因此拒用 2700+ 項非必要成分,被國際媒體譽為系統性的配方改革。目前為亞洲唯一連續五度獲得「Best for the World」大獎的 B 型企業。了解更多關於綠藤 >>


READ NEX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