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線上客服
Cindy

Hi,謝謝您對綠藤的興趣!台灣訂單皆享 45 天無條件退貨服務;我們對於所研發的產品抱持著信心,也希望讓您的選擇過程少些不確定性。
想了解更多不同膚質的保養方案,歡迎您來訊線上客服 1 對 1 客製化保養諮詢,幫助您順利挑選到適合自己的產品,是我們期待的事!

保濕先修班:
確認皮膚乾燥類型:乾性肌或缺水肌?

想改善肌膚乾燥的狀況,你需要先知道,你是乾性肌膚(Dry Skin)還是缺水肌膚(Dehydrated Skin)?這兩個名詞乍看之下很相似,帶給肌膚的不適感也有些雷同,因此很容易被混淆。但乾性肌膚、缺水肌膚的成因,其實並不一樣。如果沒有先釐清肌膚感到乾燥的原因,而採取了錯誤的保養方式,反倒可能會引發更多肌膚問題。

皮膚乾燥類型 1:乾性肌膚

乾性肌膚(Dry Skin)是一種膚質,跟油性肌膚、混合肌一樣都屬於肌膚類型。通常乾性肌膚天生較缺乏油脂、脂質來幫助維持皮膚的水份,導致較易泛紅、脫皮、搔癢、暗沉。

皮膚乾燥類型 2:缺水肌膚

缺水肌膚(Dehydrated Skin)則是一種膚況。各種膚質都可能會乾燥、水份不足,在皮膚面臨暫時缺水的狀況時,會顯得較暗沉、粗糙、緊繃。

乾性肌膚(Dry Skin)

缺水肌膚(Dehydrated Skin)

膚質

膚況

天生缺油

狀態缺水

缺油膚質,需要補油。

因乾性肌膚缺乏油脂、作為皮膚鎖水屏障。光補水、不補油,水份容易流失,需補油為皮膚水份上鎖。

缺水狀態需要補水,再搭配一點油鎖水。

・乾性肌膚缺水:補水,並額外補油。

・混合肌膚缺水:補水,並於乾燥部位補油。

・油性肌膚缺水:補水,皮膚本身出油量已充足,不需再另外補油。

保濕入門班:
了解皮膚乾燥 3 大原因:補足基礎知識

肌膚天生便具有保濕能力,而扮演重要角色的角質層(Stratum Corneum)上,有一層由皮脂、汗液與表皮菌叢代謝物混合而成的弱酸性皮脂膜,作為外層屏障,當狀態健康時,便能幫助肌膚做好保濕工作,為肌膚鎖住水份而避免肌膚出現缺水狀況。

原因 1:角質層屏障為肌膚鎖水避免皮膚乾燥

在角質層屏障中,有天然脂質,如神經醯胺、脂肪酸、膽固醇、甘油酯等成分,負責避免水份流失,以及抓住水份的天然保濕因子(Natural-Moisturizing Factor)如胺基酸、乳酸、各種離子及尿素等,儲存於角質細胞之間。

原因 2:健康的角質 28 天可自然新陳代謝

一般健康的角質,平均每 28 天會完成自然的循環,進行新舊角質的替換;然而,若日常的保濕沒有做好,肌膚的代謝便無法如期發生,容易形成老舊角質的堆積,肌膚變會呈現乾燥、脫皮狀態。

原因 3:肌膚粗糙乾裂表示角質層含水不足,需要保濕

因此,觀察肌膚摸起來的平滑度,是判斷肌膚是否保濕不足的簡單方式。若出現明確的顆粒感、粗糙乾裂、脫屑症狀,便代表肌膚角質層的含水量逐漸不足(正常約 20-35%,乾燥肌的含水量則可能低於 15% 以下),需要進行保濕步驟。

深入了解保濕原理

保濕初級班:
皮膚乾燥的 3 個改善方法

肌膚的真實需求其實並不複雜,雖然肌膚有分不同的膚質,但每一種肌膚皆需要足夠的水和油,才能維持平衡和健康。而透過依循肌膚生理機制的簡單保養程序,並減少非必要成分所帶來的負擔與風險。先水後油,並依據季節和膚況,動態調整個人保養品的用量,就是綠藤建議的純淨保養步驟。

改善方法 1:溫和清潔

在角質層屏障中,有天然脂質,如神經醯胺、脂肪酸、膽固醇、甘油酯等成分,負責避免水份流失,以及抓住水份的天然保濕因子(Natural-Moisturizing Factor)如胺基酸、乳酸、各種離子及尿素等,儲存於角質細胞之間。

改善方法 2:水相保養

乾性 / 中性膚質:按壓 2-3 滴精華液 / 精華露,先在手心上均勻塗抹,並輕輕按壓至全臉肌膚。

混合性 / 油性膚質:按壓 1-2 滴精華液 / 精華露,先在手心上均勻塗抹,並輕輕按壓至全臉肌膚,使水相保養精華滲透、深入活化肌膚。

改善方法 3:油相保養

乾性 / 中性膚質:按壓 2-3 滴精華油,先在手心上均勻塗抹,並輕輕按壓至全臉肌膚。

混合性膚質:由於臉部油脂分泌較為旺盛(尤其是 T 字部位),可調整精華油的用量,調整成 1-2 滴。另外,也可採用「荷包蛋」手法,以 2:1 的比例將精華露跟精華油混和,更能讓精華油以清爽的質地被肌膚完整吸收。

油性膚質:當天膚況若沒有太乾,可跳過此步驟。

深入了解臉部保養步驟

保濕中級班:
避免皮膚乾燥的 3 大保養方法

談到保濕,許多人可能容易將它與「補水」劃上等號,但光補水並不代表水份就能持續地停留在肌膚上,甚至一不注意,便可能再回到沒補水前的乾燥狀態。日常生活中,有哪些行為能減少肌膚中的水份與油份流失?以下整理了 2 大保濕方法。

保養方法 1:挑選具補水和鎖水功能的保養品

保養品帶給肌膚的保濕作用主要分為:濕潤(Humectant)、潤膚(Emollient)以及封閉(Occlusive)三種。若肌膚有粗糙、脫屑的狀況,可以選擇具有「濕潤」的成分搭配「封閉」成分的保養品來補水及鎖水;但若只有單獨使用「濕潤」的成分,反而會增加肌膚水份散失的速度。以下分別針對三種作用簡單說明:

濕潤(Humectant)

濕潤成分,可以想像是一塊負責「吸水」的海綿。除了幫助維持肌膚表面的含水量外,當外在環境濕度上升時,也能將空氣中的水份吸引並積存至肌膚表層,強化角質層的屏障功能。大部分的濕潤成分,都是能溶於水的水相保養成分,如玻尿酸(Hyaluronic acid)、山梨醇(Sorbitol)、蜂蜜(Honey)、甘油(Glycerol)、泛醇(維他命原 B5)等。

潤膚(Emollient)

具備如水泥般,具有「填隙」功能的潤膚成分,能將角質細胞之間的空隙填補起來,使肌膚展現柔軟平滑的狀態。潤膚成分大多為油相保養成分,也是讓肌膚看起來光滑又澎潤的關鍵,如脂肪性潤膚劑(如荷荷芭油、辣木油、菎麻油等)、防護性潤膚劑(亞油酸二異丙酯,為一種表面活性劑)、收斂性潤膚劑(如矽靈)、乾燥性潤膚劑(如油酸癸酯,為一種植物油)等。

封閉(Occlusive)

封閉成分所扮演的角色,就像是幫臉部打上一層蠟,使表面形成一道具有「隔絕」效果、無法被水份滲透的保護膜;就算外在濕度改變,肌膚內的水份也不易受到影響而太快蒸發,同時能降低肌膚對水份的需求。大部分的封閉成分為油相保養成分,如凡士林(Petrolatum)、礦物油(Mineral Oil)、矽膠衍生物(Silicon Derivatives)、角鯊烯(Squalene)、羊毛脂酸(Lanolin acid)、飽和脂肪較高的植物油(如椰子油)等。

保養方法 2:提升周圍環境的濕度

無論夏天或冬天,許多公共或辦公空間仍會開冷氣,因此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內,肌膚容易缺水,特別本身就是乾性肌膚的人。因此,若希望肌膚盡可能不受到外界環境影響,可適時喝水補充水份、調整空調溫度與濕度,或放置加濕器,避免肌膚出現乾燥、乾癢狀態。

保養方法 3:多喝水

乾喝水,是能快速補水的直接方式,人體 60-70% 由水所組成,因此足夠的水份攝取,有助於維持身體平衡。以體重 50 公斤的人為例,一天的基本喝水量約為 1500 c.c.,如果總是忘記補充水份,可以設定鬧鐘、提醒自己每個小時固定喝水 200 c.c. ,慢慢養成多喝水的習慣。

深入了解日常與換季保濕

保濕高級班:
3 個保養 NG 行為,可能是皮膚乾燥元凶

「每天都有擦保濕產品,為什麼肌膚還是容易乾燥脫皮、乾癢、起屑呢?」台灣天氣較潮濕,早晚溫度變化也較大,容易造成肌膚敏感不適,讓保養難度又再提高,若有不當的保養習慣,也可能是造就臉脫皮的原因。以下是 3 個容易造成肌膚無法維持足夠「油脂」的常見清潔 / 保養行為,冬天保養時更需要特別留意。

保養 NG 行為 1:使用去脂力強的洗面乳

洗完臉後,雙頰若有緊繃的感覺,很可能是使用了去脂力太強、或過於鹼性的清潔產品;長期下來,也將造成後續保濕效果打折扣,使臉部乾燥情況不斷上演。除了使用溫和的洗面乳,也可以將化妝水加入保養第一道手續,作為有意義的先修,也幫助提升後續保養產品的吸收。

保養 NG 行為 2:經常為肌膚去角質

去角質雖然能快速使年輕角質浮出表層,帶來短暫的拋光效果;但每去一次角質,也代表著肌膚又薄了一層。當磨去過多角質,成為過薄的角質層,肌膚面對強烈紫外線、溫差等刺激,更容易出現敏感狀況,若保濕不夠完善,便會造成臉脫皮刺痛。此外,當角質層過薄,角質層中的脂質與天然保濕因子排列混亂不穩定,將無法發揮保濕作用,更容易缺水,進而造成角質層容易受損,並提升臉脫皮刺痛的風險。

保養 NG 行為 3:保養品含有刺激性成分

市面上有許多保養品,透過添加果酸、水楊酸等酸性物質成分幫助軟化角質、代謝粉刺。若肌膚本身較為敏感、有小傷口,或肌膚屏障不夠完整,都更可能讓皮膚乾燥、出現臉脫皮的反應。

深入了解臉部保濕常見迷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