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聽見風吹過的聲音,覺得僅僅是為了聽見這樣的風聲,生而為人就已值得。

I hear the wind blow, and I feel that it was worth being born just to hear the wind blow.

— 費爾南多 · 佩索亞《事物令人驚奇的現實》

在忙碌的生活中,你是否曾經注意過陽光透過樹葉的光影?是否曾停下腳步,感受微風拂過肌膚的輕柔,或是靜靜聆聽鳥鳴的聲音?

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,其實反映了我們與自然的情感連結 — 生態共感(Ecological Empathy)。它讓我們意識到自己並非與世界分離的個體,而是環境的一部分。如果「生態共感」消失了,不僅會影響我們與自然的連結,也讓我們漸漸地對環境的變化無感。邀請你一起探索,如何在生活中找回這份與大自然的共鳴。

什麼是生態共感(Echological Empathy)?

簡單來說,「生態共感」就是對於自然 — 包含動物、植物、生態系統,乃至於整個地球的「同理心」。它不僅僅是了解自然界的知識,更是與自然之間建立情感上的聯繫,能夠理解並關心自然界的需求和健康。

1996 年,美國生態學家與哲學家大衛.亞伯蘭 David Abram 在其著作《地球的語言》(The Spell of the Sensuous)中提出了「超越人類的世界(the more-than-human world)」的概念。這個概念強調人類的文化其實並非孤立存在,它與自然界是相互連結與依存的。

你是否曾注意過:陽光穿透樹葉的光影,或微風中飄落的樹葉

在日本文化和語言中,也充滿了對自然現象的細膩觀察,這些詞彙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表達,也蘊含了「生態共感」的精神,反映人們與大自然之間深刻的情感聯繫:

試著回想,你是否曾經觀察、感受過這些自然現象?當我們花費更多時間在數位世界中,這些自然景象也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裡,我們與自然的連結也變得越來越疏遠。

當人們的「生態共感」逐漸消失,又會對我們和自然帶來什麼影響呢?

在生態共感消失的世界,「地球可能會毀滅」?

2009 年的一項研究(註 1)指出:「與自然世界的脫離可能會導致地球的毀滅。」研究人員發現,當人們與自然的聯繫較為薄弱時,對於環境保護的關注和行動也會減少。這意味著缺乏「生態共感」的情況,可能會使人們對環境議題漠不關心,進而影響日常行為與選擇,最終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。

生態共感缺失的影響並不侷限於環境,也與人類的健康息息相關。英國國民信託組織(The National Trust)就曾提出大自然缺失症(Nature-Deficit Disorder)可能引發兒童身心問題,包括過胖、感覺遲鈍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壓力過大、躁鬱傾向等。

註 1: The Nature Relatedness Scale: Linking Individuals’ Connection With Nature to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Behavior

邀請你每天 3 分鐘,把時間留給自己與環境

培養「生態共感」的練習,其實可以很簡單。不需要遠離城市,跋山涉水,只要每天幾分鐘,暫時讓自己抽離數位世界和忙碌的生活,重新打開感官,感受當下,就能與真實的世界與環境重新連結。比如:

歡迎你開啟「綠色生活 21 天」,探索 21 個簡單的綠色行動,體驗與自然連結的練習。隨時隨地,從小改變開始,練習對自己和環境都更好的生活方式。

3
綠藤生機 Greenvines

綠藤生機 Greenvines 本文作者


於 2010 年創立,為台灣純淨保養品牌。相信純淨不該盲目信仰天然,而是從中找尋與安全的交集,因此拒用 2900+ 項非必要成分,被國際媒體譽為系統性的配方改革。目前為亞洲唯一連續五年蟬聯「Best for the World」大獎的 B 型企業。了解更多關於綠藤 >>


READ NEXT